首页 >> 干燥塔

原材料涨价对减税降费和就业传导效应值得关注0打号机

发布时间:2022-09-09 15:41:37 来源:圣叠五金网

原材料涨价对减税降费和就业传导效应值得关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陈昌盛:

为客观辩证认识当前经济增长形势,为政策制定和金融市场提供决策参考,5月6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举办“经济增长形势分析闭门座谈会”,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陈昌盛出席会议并作发言时表示,当前经济已非常接近正常化,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速会高于8%,有望接近9%。明年会回归潜在增速水平,在5.5%~6%区间内。

陈昌盛表示,本轮大宗商品涨价向CPI传导压力短期不大,但原材料涨价对减税降费政策的冲抵效应值得关注,且须关注就业市场结构性问题的传导效应。当前,国内、国际方面均出现了一些边际性、结构性问题,需要在政策设计中重点关注。

核心观点

?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速会高于8%,有望接近9%。明年会回归潜在增速水平,在5.5%~6%区间内。经济目前并不偏冷,更不存在明显过热,整体已非常接近正常化。

?本轮大宗商品上涨更多传递出全球需求快速恢复、经济逐渐走出冲击的积极信号,但其结构效应值得关注。比如单一材料依赖度高、有出厂定价长期协议的行业利润受挤压较大(如船舶行业)。

?当前减税政策的正效应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大宗商品价格在目前基础上再上涨10%~15%,增加成本的综合负效应就可能会完全冲抵掉减税的综合正效应。但两者并不是直接的加减关系,不同行业和企业感受会存在差异。

?美国CPI已明显抬升,美国货币政策存在调整压力,一旦美联储“鹰派”倾向抬头,美国股市可能面临大幅调整,进而带动全球资本市场调整的风险上升。

?基于对疫情长期化的判断,目前经济增长已经接近正常化。当前物价整体传递出积极信号,但要关注后续的结构性影响。国内、国际方面均出现了一些边际性、结构性问题,需要在政策设计中重点关注。

以下为发言实录。

经济已经非常接近正常化

一季度经济数据虽略低于市场预期,在高基数支撑下,经济复苏态势整体良好。各方面在季节调整、价格等数据处理方面存在一些争议,但对季度增速的预测和走势有基本共识:二季度增速会放缓到9%左右,三、四季度会回落到6%左右的水平。

对当前经济增长正常化的判断,需要关注以下两方面因素。

第一,经济是否回到了潜在增速附近。目前,各方对潜在增速的测算差异不大,有人认为是5%,有人认为是6%,我们判断,“十四五”期间为5.5%左右。疫情冲击虽然没有改变潜在增速总体态势,但结构发生了变化。从这个速度看,剔除基数效应后,一季度增速略低于潜在水平,二季度可能会接近潜在水平。

第二,对经济正常化的判断取决于对疫情本身的认识。目前,某些部门还没有完全恢复,如密切接触类、旅游服务、航空、国际化贸易和人员往来频繁的行业等。如果疫情长期化,疫情带来的一些习惯的改变可能会长期持续,比如戴口罩。现在来看,即使疫苗注射进程加快,像印度这样防疫不平衡的国家,经济也不会快速回到疫情之前。所以,疫情是否长期化对经济正常化的判断非常关键,会显著影响判断参照系。且正常化不一定是回到疫情之前水平,也不意味着只要疫情存在就不算正常。疫情影响的长期性特征日益突出,即使短期冲击明显减弱,长期也依旧会产生结构性影响,疫情本身就成为经济的一部分,疫情长期存在可能成为一种常态。

从五一假期期间相关数据来看,流动人口已经完全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甚至绝对数量略高。因为疫情使很多人选择自驾、就近游等出行方式。这些数据从传统的统计渠道无法看到,更多是用移动定位的迁徙状况大数据来判断,再结合就业、物价、企业经营状况等其他因素,综合当前经济的运行状况分析。笔者认为,经济已经非常接近正常化,二季度环比会明显改善,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速会高于8%,有望接近9%。明年会回归潜在增速水平,在5.5%~6%区间内。经济目前并不偏冷,更不存在明显过热,整体已非常接近正常化。

物价整体传递出积极信号

但要关注结构性差异

本轮大宗商品大幅上涨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包括供给约束、需求回升、货币流动性充裕、预期变化等。如何判断本次通胀的性质十分重要。笔者认为,虽然有供给约束,但本次物价回升总体上还是由总需求主导的。

第一,全球供给逐步恢复,但供给恢复的速度明显低于需求回升速度,出现了一个速度差,导致短期供需矛盾加剧。比如铜的价格上涨,数字产品、新能源汽车增长带动需求快速上涨,同时供给弹性不足,拉美产铜地受疫情影响,供给约束加大了矛盾。

第二,美国正在实施远超过产出缺口的强刺激,这对全球需求信心极大提振。需要关注的是本轮涨价背后的结构性差异。本轮危机的性质不同于2008年。上一轮是企业和居民资产负债表受到严重冲击,但本次危机主要是“停滞”,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居民储蓄都很好,一旦疫情消停,有足够的微观基础可以支撑经济快速恢复。

第三,政策力量不同。2008年金融危机时,政策上多有摩擦,国际协调不足。但本轮疫情中各国的政策决心和力度都很强,目前基本上还没有过多谈论快速退出的问题。

第四,疫情带来了两种新趋势。一是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趋势性变化。二是碳达峰、碳中和催生的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全球行动共识。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尤其是后者,市场预期可能出现新一轮产能紧缩,进而加速价格上涨。

目前,很多产品价格已创历史新高。大宗商品指数每上涨1%,带动原材料价格上涨0.29%,直接带动PPI上涨0.2%。如果考虑综合效益,大宗商品价格每上涨1%,5个月后会带动PPI上涨0.24%。3月份以来,大宗商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利润虽然都在改善,但上游行业量价齐升,价格效应明显大于量的效应;中下游价稳量增,数量效应大于价格效应。据测算,上游行业的收入增长中,约40%~60%是由涨价因素带来的;而中下游营收增长的95%来自销量扩张。这种分化会使得上游快速涨价形成对中下游的利润挤压,但整体上仍有利于经济增长。

本轮大宗商品上涨更多传递出全球需求快速恢复、经济逐渐走出冲击的积极信号,但其结构效应值得关注。比如单一材料依赖度高、有出厂定价长期协议的行业利润受挤压较大(如船舶行业)。

同时,原材料涨价对减税降费政策的冲抵效应值得关注。据测算,我国目前减税降费对企业减负的综合正效应达到GDP的2%~2.2%。本轮物价快速上涨,虽然伴随着全行业的利润改善,但也推高了综合成本,造成综合成本上升的负效应达到GDP的1.2%~1.4%。当前减税政策的正效应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大宗商品价格在目前基础上再上涨10%~15%,增加成本的综合负效应就可能会完全冲抵掉减税的综合正效应。但两者并不是直接的加减关系,不同行业和企业感受会存在差异。目前,由于减税降费的力量还在持续,加之利润同比改善,企业整体感受是正面的。但如果物价持续上涨,积极效应会衰减,下游挤压增加,抵消和成本效应会上涨,企业情绪可能会逐渐转向负面。

总的来看,大宗商品涨价向CPI传导压力短期不大,但要关注就业市场结构性问题的传导效应。就业市场压力不大,但结构性问题突出,特别是传统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等恢复较强劲的行业,缺工问题十分严重,许多人宁愿选择快递等灵活就业,不愿进工厂。与此同时,原来的劳务输出大省却存在本地求职人数增加的问题,是当地人不愿意远行产生的一种结构性供给差异。此外,中小企业就业需求也在增长,并没有出现大面积的失业问题。这也是判断经济非常接近正常化的一个理由。悲观因素来看,本轮结构性就业可能会推涨工资,对CPI有一定影响,但整体压力不大。

全球和国内经济中的主要风险点

国际方面。第一,疫情和疫苗影响。一是免疫落差。疫苗注射进展差异较大,加之国际上对各种疫苗的认同度不同,可能会引发疫苗落差和全球认证问题,给全面开放带来非对称性影响。二是疫苗的有效性和持续时间问题,可能造成新一轮疫苗供给的压力。疫苗在短期内快速接种并不代表疫情会快速消退,也不代表国门可以迅速打开。第二,美国从意识形态领域拉拢所谓的盟友对中国进行打压。第三,无风险利率抬升和全球资产重估也会对中国资本流动产生较大影响。加之国内金融风险不断积累,潜在风险值得关注。尤其是美国CPI已明显抬升,美国货币政策存在调整压力,一旦美联储“鹰派”倾向抬头,美国股市可能面临大幅调整,进而带动全球资本市场调整的风险上升。

国内方面。第一,努力提高房地产调控效率,避免调控过度行政化。当前,让价格信号发挥作用依然很重要。对此,需要动态评估稳地价、稳预期、稳房价的相关政策。比如,最近实施的集中供地政策也需要更实事求是。第二,经济正常化过程中,地方金融生态有待改善。目前局部地方出现问题后,市场资金会整体逃离,这很大程度是因为市场信号出了问题。地方金融生态应如何改善?传统能源大省的绿色金融与金融生态如何可持续?这些问题需要认真思考。第三,推进碳达峰目标如何贯彻系统思维。碳达峰强调的是全国整体达峰,不是简单某个企业、某个行业、某个地区达峰,而且地区行业间有经济分工。在总的行动方案还没明确前,不宜盲目抢跑,须做好统筹协调,避免加大短期供给不足问题;要做好顶层协调,不能各自为政,更不能简单地分“蛋糕”。第四,经济正常化过程中须把握政策正常化节奏。目前政策确实不应该“急转弯”,在巩固经济复苏的过程中,财政、货币政策还是要维持一定的支持力度。

总体而言,基于对疫情长期化的判断,目前经济增长已经接近正常化。当前物价整体传递出积极信号,但要关注后续的结构性影响。国内、国际方面出现了一些边际性、结构性问题,需要在政策设计中重点关注。

上一篇: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今年就业压力依然较大下一篇:央行在等政策端认为的充分就业状态

衡水治疗早泄价格

西安治疗精神分裂医院哪家好

保定男性医院哪个好

杭州阿波罗医院在哪

苏州治湿疹去哪

友情链接